“中国汽车传感器95%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整车企业和ECU厂家宁愿多给国外厂家几百万的专利费用,也不愿意用国产传感器”、“国产传感器现在还是靠模仿国外产品,而且企业规模小,产品更是进入不了主流市场”……
在如内燃机展、零部件展等众多行业展会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展馆中央的核心位置总是被博世、德尔福这样的跨国零部件巨头占据,展位气派豪华、台前人头攒动;而场馆边缘的一些小展位则显得相当寒酸和冷清,往往空间只够摆放一张桌子和少量展品,两三个工作人员因无人问津,只能落寞地望向场馆内涌动的人潮。
在这些小展位里,不乏一些本土的汽车传感器企业,他们务实、勤奋、孜孜不倦地研发和生产,却始终难以得到配套厂商的重视;眼看着传感器需求量如核裂变般剧增,却只能将国内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拱手让人。这不禁让记者产生疑问:难道国内就做不出性能和品质过硬的传感器吗?这种被外资企业牵着鼻子走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捕捉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支配手脚来进行跑跳运动。千万级的市场怎么就没有创业者关注传感器???
在如内燃机展、零部件展等众多行业展会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展馆中央的核心位置总是被博世、德尔福这样的跨国零部件巨头占据,展位气派豪华、台前人头攒动;而场馆边缘的一些小展位则显得相当寒酸和冷清,往往空间只够摆放一张桌子和少量展品,两三个工作人员因无人问津,只能落寞地望向场馆内涌动的人潮。
在这些小展位里,不乏一些本土的汽车传感器企业,他们务实、勤奋、孜孜不倦地研发和生产,却始终难以得到配套厂商的重视;眼看着传感器需求量如核裂变般剧增,却只能将国内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拱手让人。这不禁让记者产生疑问:难道国内就做不出性能和品质过硬的传感器吗?这种被外资企业牵着鼻子走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捕捉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支配手脚来进行跑跳运动。千万级的市场怎么就没有创业者关注传感器???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
4 个回复
赞同来自 : 一路向前 、 John 、 喷漆李 、 陈宽#14530
一路向前
赞同来自 : John 、 Intec 集成商 、 喷漆李 、 陈宽#14530
那国内在这一领域的起步到底有多晚?据了解,以氮氧化物传感器为例,博世早在3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产品开发,而我国足足晚了约10年。“不仅如此,缺少资金投入也是主要制约因素。”某位从业人士介绍说:“我个人就有好几个传感器技术发明专利,尤其是非接触式挡位电子开关技术,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但由于资金问题,该技术只能‘躺在那里睡觉’。”
传感器的研发投入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一般民营企业根本没有这个资金实力,也缺乏融资渠道,只能靠微薄的盈利进行断断续续地投入。“就算投入了资金,没有个7~8年也见不到效果,但资本却是逐利的,投资者恨不得今天投资明天就能有收益,所以根本没人愿意给我们投资,做实业难就难在这里。”
赞同来自 : 一路向前 、 John 、 喷漆李 、 陈宽#14530
John
赞同来自 : Intec 集成商 、 喷漆李 、 陈宽#14530
“汽车向智能化、电子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传感器。”
无锡作为唯一的国家级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唯一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地区;是个适合传感器创业的环境
赞同来自 : 一路向前 、 John 、 喷漆李 、 陈宽#14530
Intec 集成商
赞同来自 : 喷漆李 、 其中之一 、 陈宽#14530
“产业基础薄弱”、
“产品技术水平偏低”、
“产品种类欠缺”、
“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差”
起步晚,没有资金支持本已举步维艰,而研发出的产品又因种种问题,无法得到客户的认可,产品销路堪忧更致使进一步研发的步伐受阻,这是目前国内大量弱、小、散、乱的传感器企业现状的真实写照,多数企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
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的‘空心化’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感器的内部芯片技术都掌握在外资手里,二是传感器这一核心部件在我国汽车产业链条中属于整体薄弱甚至是缺失的状态。
赞同来自 : 一路向前 、 John 、 喷漆李 、 陈宽#14530
大叔来了
赞同来自 : 陈宽#14530